院前急救电话:120   0797-8388776
行风监督电话:0797-8108550
急救培训电话:0797-8227120
首页> > 新闻资讯 > >  中心动态

助力健康赣州建设,打造院前急救赣州样板调研报告

来源:赣州市医疗急救中心作者:本站编辑 点击数:2898更新时间:2024-04-10 11:13:05



助力健康赣州建设 打造院前急救赣州样板

——赣州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汇报提纲

 

选题意义

一是党中央有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确保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强化城乡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二是上级部门有要求。近年来,国家部委、省级层面对加强院前急救作出具体部署,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对院前急救工作愈加重视。

三是社会公众有期盼。院前急救关系着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是重要的民生事业,在医疗急救、重大活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是事业发展有差距。对标省内外相关地市,我市院前急救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距离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有必要深入调研,有的放矢提出对策建议。

调研过程

省内南昌、宜春、九江等地市市内于都、石城、瑞金、信丰、崇义等县(市)省外上海、徐州、襄阳、宜昌等地市

通过实地调研,与属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有关医院深入交流,全面了解相关地市及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情况

报告前言

一是简单梳理我国院前急救发展历程70余年来,院前急救历经了从无到有,生命至上、急救先行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二是简要介绍院前急救的运行模式。完备的院前急救体系,需要指挥调度系统+调度机构+急救站点/网络医院+急救人员及车辆等要素组成。我国院前急救体系主要有独立型、指挥型、依托型、综合型等四种模式,市本级为综合型,定南县为指挥型,其他县(市、区)暂未形成院前急救体系。

报告主文

一、全市工作现状

(一)政策支撑初见雏形2009年印发《赣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暂行管理办法》;2021年出台的“十四五”规划,提出“大力建设健康赣州,织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二)体系建设持续加力

1.急救中心建设情况。市级层面于2009年成立市医疗急救中心(简称市急救中心),建成市级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定南县于2022年将职能设在县卫健委医政股,建成区域指挥调度系统。其他县(市、区):无设立急救机构、无指挥调度系统、无独立办公场所和专职人员,依托当地公立医院急诊科开展院前急救。

2.急救站点设置情况市级层面:打造10分钟城市急救圈”,设14个急救站点、覆盖19家急救网络医院,构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的城区急救网络。定南县:在2家公立医院设急救站点。其他县(市、区):依托医院设立1个急救站点。

3.人员及设备配备情况

人员方面:全市现有院前急救人员714人(调度员124人、急救医师192人、急救护士183人、驾驶员215人,未配置担架员)。市急救中心核定编制70名,在岗人员101名;定南县:从各医院抽调10人专职调度。其他县(市、区):从业人员均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轮岗兼任。

设备方面:近三年来,全市医疗急救资源不断补齐,约有急救车600余辆,其中市急救中心43;县级医院均配置救护车辆及急救设备。全市公共场所配备AED(自动除颤仪)442台。

(三)服务大局成效突出

1.积极承担社会职责。勇当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急救先锋”,市急救中心年接诊量2.94万次,日平均出诊量75次。2020-202310月,共接听电话82.1万余个,出车10万余次,有效出车率91.5%,救治人数约9.4万人次,平均出车时间141秒,平均到场时间918秒,保持省内先进水平。

2.助力抗疫展现担当。面对疫情大考,坚持冲锋在前,成立专班全年度24小时转运。2020年承担了全市84%的阳性患者转运,2020以来转运重症患者等各类群体超1.3万人次,高峰期日均急救转诊220余趟。

3.高效保障“两个重大”。近三年完成重大活动医疗急救保障137起,高效处置赣州经开区爆炸事故等3人以上较大群体公共突发事件264起,救治伤者925人。

4.创新智慧急救模式。率先在全省开展急危重症患者5G+区域智慧急救,开辟院前急救与医院急诊、“五大中心”高效衔接的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

5.丰富急救知识培训。近三年累计开展急救知识“五进”活动120余场,进行急救知识技能公益普及培训1.3万余人次。

6.探索航空医疗救护201911月,市人民医院启动航空医疗救护,配备7座直升机搭载专业急救设备,至今共执行救护任务30余例、救助患者30余人次(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个别县也开展了此业务),打造空地结合的救援新模式。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有偏差。多数地方对院前急救工作的关心重视不足、主动作为不够、重要性认识不深,认为院前急救只是转运病人,忽视了现场急救的专业性。

(二)政策支撑较为薄弱2009年出台的管理办法不能适应当前发展需要没有出台相应的专项规划,对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缺乏明确规划和清晰定位。

(三)体系不全效率不优一是全市“一张网”尚未建立

定南县2022年建成区域性指挥调度系统,其他县(市、区)处于空白,均游离在市级指挥调度系统之外,市县之间以及县(市、区)之间缺乏直接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二是急救站点设置有盲区市本级新建城区、城乡结合部及三区偏远地区难以有效覆盖;定南县在城区设立2个急救站点,其他县(市、区)仅设立1个急救站点,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未纳入急救网络,城郊农村和山村地区无院前急救资源覆盖,农村群众医疗健康最后一公里无法保障。三是基层水平粗放混乱网络医院准入把关不严,120专用电话乱设滥设,个别地方分机号设置到120-9;需人工派单通知出车人员,无法达到“3分钟内出车”要求;急救水平不高、操作不规范现象普遍;有的不按“就近、就急、就专业”原则转运患者,造成患者延误救治或二次转诊,群众反映强烈。四是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医院之间内卷严重、各自为战,存在违背公平原则、争抢病人,重复出车现象普遍,极易引发纠纷。五是航空医疗救护有待优化。缺乏资源统一配置,大医院用不完、小医院用不起,造成资源闲置。

(四)发展要素保障不足一是基础设施滞后。市急救中心空间狭小、发展受限,县级没有专用医疗急救场所,救护车辆配备不达标。二是财力支撑偏弱市级未将急救车辆更新配置、日常运维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各县(市、区)完全依赖医院自行解决;作为公益事业执行政府定价,标准偏低,每趟损失约387元。三是人员保障不足。人数配置仅达到国家要求标准的43.5%,县级职业化水平低、队伍不稳定,待遇低、留人难。

(五)信息化水平短板明显市级层面:部门融合不足、信息孤岛未打通,对呼叫电话无法实现实时精准定位、未实现救护车实时定位查询,探索的5G+区域智慧急救模式因成本较高,尚未大规模运用。县级层面:定南县指挥调度系统功能尚不完善,仍实行人工派单;其他县(市、区)信息化建设空白。

(六)急救知识普及不够一是普及范围较窄社会化、社区化严重不足,未实现大规模、常态化宣传普及。二是普及效果不佳大多数群体不知道如何使用AED,县(市、区)开展公益急救培训缺乏主动。

三、总体设想及思路

坚持人民至上、健康至上,正视问题差距、扭住短板弱项,全力谋划好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一)树牢为民理念。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医疗资源覆盖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要以提高人民健康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为目标,持续深入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二)探索分步实施。总体目标:到2025年,与全省同步建成市县两级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到2027年,建成市县乡村四级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具体任务一是建成院前急救全市“一张网”2025年实现院前急救五区一体化,2026年实现2-3个试点县接入市级指挥调度系统,2027年实现全市覆盖。二是优化院前急救“一张图”织好全市急救网络地图,中心城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半径不超过20公里,统筹纳入航空医疗救护布局。

(三)坚持因地制宜一是不搞一刀切由各县(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财政承受能力,选择符合实际的运行模式。二是鼓励先行先试。鼓励定南县边探索边总结,推动基础条件较好的于都、信丰等县积极探索。

四、相关对策建议

按照“出台一套制度、建好一个急救体系、配好一盘资源、提升一档水平、营造一片氛围”思路,结合赣州市情实际,奋力打造院前急救赣州样板。

(一)完善专项政策保障一是完善配套政策。抓紧出台相关专项措施,结合实际出台院前急救专项规划,夯实政策保障。二是推动院前急救立法。构建“现场—院前—院内”急救全链条法治保障。

(二)建强急救网络体系一是优化升级市级急救体系加快优化市级指挥调度系统功能,推动赣县、南康统筹纳入市急救中心调度范围,实现院前急救五区一体化。二是建成院前急救全市“一张网”按照分批接入、有序推进原则,推动定南、于都、信丰等县先行先试。实现全市医疗急救信息一张网接入、一个平台调度,重大应急事件进行提级调度指挥。三是加快补齐农村工作短板。建设市县乡村四级急救体系,让急救触角实现进村入户。推动在乡镇卫生院设立急救站或分站,发挥乡村医生院前急救的前哨作用。四是优化航空医疗救护。组建全市航空救援联盟,实行全市航空救援资源统一招标、统一调配。

(三)优化急救资源配置一是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一是

将院前急救体系相关基础设施纳入各地民生实施项目统筹推进实施,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二是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各地财政每年对医疗急救车辆购置、运维等费用进行专项保障,急救资源投入注重向农村倾斜。三是加强人员队伍保障。出台专项激励措施、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解决从业人员出路问题,确保队伍保持相对稳定。

    (四)提升智慧急救水平一是畅通线上急救通道建设智慧急救APP,实现线上呼救、车辆定位查询,探索车载视频监控远程质控,强化医疗安全。二是打通部门信息孤岛运用5G、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指挥调度系统与卫健、相关医院信息共享,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行”,与应急、公安等相关部门互联互通,提前介入处置重大事故或突发群体事件。三是深化智慧急救模式在各地财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序扩大全市5G+智慧急救覆盖面。四是实施AED专项行动加快实现全市主要公共场所AED全覆盖,开发“AED地图”,实现智慧化管理。

(五)加大急救知识普及一是严格岗前培训制度。全市院前急救人员一律岗前规范化培训、持证上岗,丰富培训内容,提升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强行业指导培训推动培训资源下沉基层,实现县、乡、村三级培训全覆盖,提高基层急救处置水平。三是完善公众急救培训体系。定期开展AED操作使用健康科普活动,加强重点人群在岗急救知识培训,开展院前急救知识进校园,推广特殊群体一键呼救,提高社会公众自救水平。四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宣传急救知识,引导形成正确急救需求观念,弘扬先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助力健康赣州建设 打造院前急救赣州样板

——赣州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农工党赣州市委会调研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今年10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确保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城乡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简称急救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院前医疗急救(简称院前急救)关系着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是重要的民生事业,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急救、重大活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院前急救水平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组织管理、基层治理及公共服务等综合能力,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院前急救时刻与时间赛跑,主要功能是挽救患者生命和减少伤残。做好院前救治和高效转运,实现院前院内急救有效衔接,是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获得最佳救治结果的基础。一个快速、高效、联动的院前急救体系,可使急危重患者的致死致残率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为全面了解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农工党赣州市委会牵头市卫健委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赴省内南昌、宜春、九江等地市,市内中心城区、于都、石城、瑞金、信丰、崇义等县(市、区)以及省外上海、徐州、襄阳、宜昌等地市开展调研,与属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有关医院深入交流,全面分析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情况,形成调研成果如下。


 

 

(一)国内发展历程

50年代初,我国参照院前急救体制参照前苏联模式,在一线城市建立“急救站”。1980年,国家卫生部发布《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拉开城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序幕。1983年,国内最早的现代化医疗急救中心——北京市急救中心成立。2014年,国家卫计委出台首部专门针对院前医疗急救管理的部门规章——《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20209月国家卫健委等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九部委意见》),20214月,我省出台《江西省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实施方案》(简称《省十部门方案》),就各地如何建设反应快速、布局合理、信息互联的院前急救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历经了从无到有,从站到中心再到局部网络的建设历程,生命至上、急救先行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二)运行模式介绍

一个完备的院前急救体系,需要指挥调度系统+调度机构+急救站点/网络医院+急救人员及车辆等要素组成。

当前,我国院前急救体系主要有独立型、指挥型、依托型、综合型等四种模式,由各地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

1.独立型:医疗急救中心独立设置,并独立设置急救站点。特点:运行高效,政府投入较高。

2.指挥型:医疗急救中心独立设置,急救站点设在网络医院。特点:运行效率、公平性难以体现,政府投入少。

3.依托型:不设置独立的急救中心,依托于当地一家综合性医院,其他医院作为网络医院。特点:由医院自行投入,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群众反映多。

4.综合型:为国内大多数城市的运行模式。急救中心独立设置,由急救中心直属的急救站点和依托网络医院共同组成急救网络。特点:有效整合资源,便于集中指挥调度,站点布局覆盖率高,运行效率高、兼顾公平,政府投入适中。

目前,市本级(含章贡区、经开区、蓉江新区,简称“三区”,下同)为综合型,定南县为指挥型,其他县(市、区)暂未形成院前急救体系。

一、全市工作现状

(一)政策支撑初见雏形

2009年,市政府出台《赣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暂行管理办法》,对院前急救网络建设、通信保障、实施救护、支持措施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为我市早期开展院前急救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20213月,我市出台的“十四五”规划的“第十四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提出,“大力建设健康赣州,织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并在“专栏27 健康赣州建设推进工程”中提出,“公共卫生机构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新建集疾控、急救、应急指挥、医疗应急储备、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市公共卫生应急中心;公民应急救护技能提升工程,加大心肺复苏等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培训力度,建设一批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等,为我市院前急救工作提供了路径指南。

(二)体系建设持续加力

目前,仅市本级及定南县建立了院前急救体系,其他县(市、区)尚属空白。

1.急救体系建设情况市级层面20097月单独成立医疗急救中心(以下简称市急救中心),建成市级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定南县:未单独设立急救中心,20228月将该职能设在县卫健委医政股,建成区域指挥调度系统。其他县(市、区):均未设立急救机构,无独立办公场所和专职人员,也未建立区域性指挥调度系统,依托当地人民医院、妇保院、中医院的急诊科开展院前急救工作,仍旧各自设立固话或120-1120-2120-3等分机号码作为接警呼救电话。

2.急救站点设置情况市级层面:持续加强急救网络站点布局,打造了10分钟城市急救圈”,设有14个急救站点、覆盖19家急救网络医院,建立急救中心、急救站、网络医院三级急救网络体系,构建了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的城区急救网络,并已采用急救分级优先调度系统,实现急救电话指导居民自救、互救。定南县:在2家县级公立医院设急救站点。其他县(市、区):依托院前急救服务承载医院只设立1个急救站点。

3.人员及设备配备情况一是人员方面。全市现有院前急救人员714人,其中急救调度员124人、急救医师192人、急救护士183人、驾驶员215人,未配置担架员。市级层面市急救中心核定编制数70名,现有在岗职工101名(其中在编55名、医院借用17名、聘用29);定南县:从各医院抽调10人负责专职调度。其他县(市、区):无专职调度员,由急诊科护士兼职急救固话接线员,急救医生、护士多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轮岗兼任。二是设备方面。近三年来,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全市医疗急救资源不断补齐完善,全市约有急救车600余辆。其中:市急救中心现有急救车43。各县(市、区)均配置救护车辆及急救设备,并配有一定比例的负压救护车及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吸痰器等重症监护设备。

此外,自2021年以来,市红十字会积极履行社会职责,组织有关机构在全市“三站一场”、相关景区、行政机关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配备AED(自动除颤仪)442台。

(三)服务大局成效突出

鉴于各县(市、区)院前急救信息化水平较少、相关数据欠缺,以介绍市本级工作成效为主。

1.积极承担社会职责近年来,我市医疗急救机构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勇当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急救先锋”,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的获得感。当前,市急救中心年接诊量2.94万次,日平均出诊量75次以上。2020-202310月,共接听电话82.1万余个,出车10万余次,有效出车率91.5%,救治人数约9.4万人次,平均出车时间141秒,平均到场时间918秒,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全面保障中心城区近二百平方公里210万人的院前医疗急救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保障、紧急医疗救护任务需求。此外,年均异地长途急救转运转诊病人4000余趟,转诊范围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市。

2.助力抗疫展现担当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单位,市、县两级医疗急救机构面对疫情大考,坚持冲锋在前,为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其中,市急救中心始终保持应急转运专班、高铁西站驻点专班、南昌境外转运专班等3个疫情转运工作专班全年度全天候24小时运转。2020年承担了全市范围内84%的阳性患者转运工作。2020-2021年常态化防控期间,协助转运涉疫风险人员5300余人次。2022年全力配合全市各县(市、区)疫情应急处置,组建应急转运专班支援转运阳性感染人员866人;12月疫情流行期间,全员取消休假带“阳”上岗,积极招募培训急救热线志愿者和车辆驾驶员近100名,保证高峰期日均220余趟急救转诊,仅当月就接诊转运重症患者等各类人员6245人次,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工作有序“迎峰转段”,得到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充分肯定,多人获得省、市表彰。

3.高效保障“两个重大”。近三年来,市急救中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质量完成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世界赣商大会、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十周年座谈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自行车巡回赛(赣州站)、省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两会”、高考等重大活动医疗急救保障137起,派出急救车组332个。坚持应急备急,高效处置赣州经开区爆炸事故(1619人)、重大火灾事故(99人)、大广高速车祸事故(37人)、西郊路一氧化碳中毒事件(25人)等3人以上较大群体公共突发事件264起,救治伤者925人。

4.创新智慧急救模式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急危重症患者5G+区域智慧急救应急转运系统建设,建立以5G信息技术实现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信息共享、院内专家在线指导急救,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救治一体化机制,开辟院前急救与医院急诊、“五大中心”高效衔接的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在救护车上通过车载系统将患者信息实时传送到院内,进而实现病情提前预警、院内人员提前准备并获得院内专家团队支持),进一步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通过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升我市急救服务能力和全民健康水平。

5.丰富急救知识培训。坚持面向各急救站、网络医院和县(市、区)医院每年开办2-3期院前急救人员规范化培训班,年均完成培训考核140余人,并坚持每月集中业务学习、专家讲座和岗位复训,有效提升我市院前急救人员服务技术与规范化水平。积极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社会普及,近三年累计开展急救知识“五进”活动120余场,为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重点人群进行急救知识技能公益普及培训1.3万余人次,颁发急救培训合格证301张、急救志愿者证252张,有效提升社会公众的急救自救互救意识和救助能力。

6.探索航空医疗救护201911月,市人民医院启动航空医疗救护,开辟空中绿色救援通道,配备7座直升机搭载有呼吸机、除颤监护仪等专业医疗设备,可进行快速的院间转运、专家接驳、器官运输、特种医疗急救设备及药品运送等,至今共执行航空医疗救护任务30余例,救助患者30余人次。此外,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个别县也开展了航空医疗救护。该模式可在快速转运患者的同时进行专业医疗救护,并与地面救援力量组成立体急救体系,打造空地结合的救援新模式,最大限度地争取紧急救援时间、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急救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二、存在主要问题

经过14年运行,市本级院前急救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走在全省前列,但各县(市、区)院前急救工作比较欠缺,以下问题需引起关注,并加以解决。

(一)思想认识还有偏差。多数地方对院前急救工作的关心重视不足、主动作为不够,对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院前急救包含现场紧急处理、现场监护、患者转运等环节,工作性质专业性、工作要求高,其核心功能是发挥生命线第一道防护救助作用,专业医护人员抓住黄金救援时间开展紧急救援。目前社会公众的普遍认知是院前急救工作类似于医务搬运,院前急救工作偏重院前转运功能,忽视了在危急重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等情形下的现场急救和处置平台功能发挥。

(二)政策支撑较为薄弱。近年来,我市出台关于院前急救的政策文件较少,《赣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暂行管理办法》出台至今已有14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我市暂未出台过相应的专项规划,对院前急救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如何发展,缺乏明确规划和清晰定位。相比之下,近年来,贵州、济南等地市已经完成院前急救立法;上海、无锡等多个地市已出台“十四五”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规划;徐州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全市急救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襄阳市出台《关于推进全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2022年县(市、区)院前急救“一张网”民生实事实施路线图》等政策措施。

(三)体系不全效率不优一是全市“一张网”尚未建立

除了定南县2022年建立区域指挥调度系统(尚未接入市级指挥调度系统),其他县(市、区)仍是空白,均游离在市级指挥调度系统之外,市县之间以及县(市、区)之间缺乏直接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县与县之间交叉地带就近急救问题有待解决,院前急救全市一张网亟待建立院前急救一体化建设还任重道远二是急救站点设置有盲区市级层面:对照“设区市城区院前急救网络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的硬性要求,三区主城区基本达标,但目前设置的急救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多集中在城区,新建城区、城乡结合部及三区偏远地区难以有效覆盖,急救网络站点规划布局不均、没有纳入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用房难以落实等问题亟待解决。定南县:在城区医院设立2个急救站点,无法有效辐射较远的乡村地区;其他县(市、区):仅依托当地医院在城区设立1个急救站点,无法达到“服务半径不超过20公里”要求,达到农村耗时较长,乡镇卫生院未纳入120急救网络,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电话为值班人员接听,所配车辆为公共卫生用途、不具备急救功能,村卫生室村医年龄偏大、设备缺失、急救能力较差,城郊农村和山村地区成为盲区,没有院前急救资源覆盖,广大农村群众的医疗健康最后一公里无法有效保障。三是基层水平粗放混乱表现为:网络医院准入把关不严,不论医院类别、规模、条件、能力、专业,120专用电话乱设、滥设现象普遍存在,个别县将急救分机号设置到120-9,影响患者急救呼叫效率;16个县(市、区)因未建立急救网络,工作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需人工逐一拨打电话联系医护人员及出车司机,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较低,无法达到“3分钟内出车”要求;有的医院为了自身利益,不按照“就近、就急、就专业”原则转运患者,导致有的患者延误救治、有的患者二次转诊,群众反映强烈;由于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能力不足、设备配置不高,大多数未经过院前急救专业化岗前培训考核,急救操作处置不规范、设备使用不熟练现象较为普遍,影响急救效果,对急危重症的静脉开通率、心电监护率、现场处置正确率不高,院前急救施治率和施治水平较低,院前急救病历书写不规范、存在管理漏洞。四是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县(市、区)缺乏统一调配机制,医院之间内卷严重、各自为战,存在违背公平原则、争抢病人现象,极易引发医患纠纷。由于工作不协同、信息不互通,同一急救事件多家医院出车情况较为普遍。据统计,20231-10月,南康、赣县、于都同一急救事件多家医院出车数分别为1308次、236次、62次,其中交通事故占比分别为95%40%64.5%原因为交警、当事人、家属、热心市民、甚至个别民营医院的医托重复拨打),急诊疾病占比分别为3%60%29%原因为急救车辆尚未抵达,当事人及家属存在焦虑心理、多次拨打被不同医院接听)。重复出车现象浪费了公共医疗资源,导致需要急救的其他群体被挤占资源。五是航空医疗救护有待优化。目前,航空医疗救护缺乏资源统一配置,由各医院自行招标、与服务方签订服务协议。以赣州市人民医院为例,每年花费280万元购买100小时的航空医疗救护服务,2022年仅使用65小时,造成资源闲置;由于购买航空救护服务的门槛较高,其他实力相对较弱的医院虽有需求却有心无力,造成大医院用不完、小医院用不起现象。

(四)发展要素保障不足一是基础设施滞后市级层面市急救中心现有地点为2005年建设的两层约800平米办公楼,面积狭小、发展受限,无法建造传染病防治人员、车辆专用消杀场所、人员隔离用房和人员培训中心等基本功能场所,客观上导致部分工作职责无法正常履行。县级层面:没有专用的医疗急救场所,基础设施严重缺失,由当地医院急诊科兼职承担院前急救工作,设备较为简陋,尤其是救护车辆及急救设备配置明显不足,基本仅配置一套重症监护设备。全市救护车辆配置不足,远未达到“城市地区按照每3万人配置1辆救护车、农村地区按照每1万人配置1辆救护车”的要求,其中负压急救车比例市、县均不足20%,远低于国家要求的40%目标。二是财力支撑偏弱目前市级财政未将急救车辆设备更新配置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均是每年从全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购置款中申请分配解决,资金时有时无、分配到的金额也无法确定,急救车辆的日常运维费用也未纳入财政年度固定预算;各县(市、区)完全依赖医院自行解决。院前急救作为公益民生事业,执行政府制定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标准偏低。经市急救中心测算,出车成本为800元左右/趟(医疗急救中心负责出车,医护人员由医院负责),患者负担费用约163元,财政补贴250/趟,每趟损失约387元。三是人员保障不足全市院前急救人员配置仅达到国家要求“每万口人至少配备1.67名急救人员”的43.5%。且县级层面职业化水平低、专职人员少(调度人员及医护人员固定率仅39.5%);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待遇普遍低于当地医院临床一线、晋升空间有限、职业认同感低,人员更替变动频繁,院前急救队伍稳定性较差。

(五)信息化水平短板明显市级层面:市级指挥调度系统与应急、公安等相关部门融合不足,信息孤岛尚未打通,对呼救电话无法实现实时精准定位,尚未实现救护车实时定位查询功能,当事人拨打急救电话后,无法知晓救护车辆抵达情况,存在焦虑情绪、导致重复拨打;开发的“一键呼救”微信小程序,因未实现与卫健部门、各医院互联互通,无法获取患者健康档案、既往病史等关键信息,几乎无人使用;探索的5G+区域智慧急救模式因成本较高(每台急救车辆成本在50万元左右),尚未大规模运用,服务范围不宽,距离人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县级层面:定南县开发的指挥调度系统功能尚不完善,急救站没有接收终端,还未实行系统自动派单,仍需人工拨打电话通知出诊人员;其他县(市、区)信息化建设空白,院前急救流程实行手工操作、手工派单、手工记录。

(六)急救知识普及不够一是普及范围较窄急救知识普及只覆盖部分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部分重点人群,开展公众培训次数不足、范围不广,社会化、社区化严重不足,还未实现大规模、常态化入校入企入社区。二是普及效果不佳。近年来,全市相关公共场所基本配备了AED,但由于缺乏定期培训和实操指导,大多数群体不知道如何使用。各县(市、区)院前急救承载医院自身职业化程度低、专业知识有限,急救知识技能普及推广意识不强,开展公益急救培训缺乏主动。

三、总体设想及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康中国的目标要求,落实新形势下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人民至上、健康至上,正视问题差距、扭住短板弱项,全力谋划好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一)树牢为民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把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是全党全社会必须牢牢树立的一个理念。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是贯彻健康中国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健康赣州的有力抓手。2020年底,我市114.3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让广大赣南老区人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赣南山区广、农村群众多,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医疗资源覆盖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为民理念,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大局出发,以提高人民健康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为目标,持续深入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二)探索分步实施。《九部委意见》《省十部门方案》对新形势下加强院前急救建设的目标要求、工作任务等作了明确要求,坚持有序推进、分步实施。总体目标:到2025年,与全省同步建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覆盖城乡、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市县两级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到2027年,建成市县乡村四级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具体任务一是建成院前急救全市“一张网”2025年实现院前急救五区一体化,2026年实现2-3个试点县接入市级指挥调度系统,2027年实现全市覆盖。二是优化院前急救“一张图”。以优化急救网络布局、加强站点建设为抓手,织好全市急救网络地图,立体式呈现全市院前急救资源分布。中心城区要不断完善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的院前急救网络;推动农村地区建立服务半径不超过20公里的急救网络;推动8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独立设置急救中心(站点),有条件的县(市)设急救分中心或急救站;对已开展航空医疗救护的地点,统筹纳入急救网络地图。

(三)坚持因地制宜一是不搞一刀切。定南县设立的院前急救模式为指挥型,从当前运行情况来看,成效初显、社会各方评价较好,但由于工作刚起步,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边摸索边完善;其他县(市)在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方面尚属空白,选择何种模式,由其自行选择,若参照定南县做法,建成区域型指挥调度系统费用80万元左右,也可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财政承受能力,探索符合实际的做法。二是鼓励先行先试。鼓励定南县边探索边总结,摸索出符合定南实际的特色做法,为各县(市、区)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基础条件较好的于都、信丰等县积极探索,为全市铺开积累经验。

四、相关对策建议

按照出台一套制度、建好一个急救体系、配好一盘资源、提升一档水平、营造一片氛围的具体路径,结合赣南革命老区地域面积广、人口基数大、发展底子薄的市情实际,以院前急救工作为抓手,合理适度投入、持续精准发力,扎实推进健康赣州建设,奋力打造院前急救赣州样板。

(一)加强制度顶层设计一是完善配套政策。认真落实《九部委意见》《省十部门方案》等文件要求,抓紧出台《赣州市院前急救五区一体化建设方案》《赣州市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方案》等专项措施,并在“十五五”规划中对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认真谋篇布局,结合实际出台院前急救专项规划,明晰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为打造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赣州样板夯实政策保障。二是推动院前急救立法。对院前医疗急救网络设置、急救站点布局、急救人员准入条件及配备标准、经费保障、宣传培训、公众施救行为保护等作出规定,构建“现场—院前—院内”急救全链条法治保障。

(二)建强急救网络体系一是优化升级市级急救体系对标先进地市做法,加快优化市级指挥调度系统功能,完善数据存储、信息查询、电子病历、统计分析、质控管理等功能。赣县、南康不单独建立医疗急救中心,统筹纳入市急救中心调度范围,实现中心城区院前急救五区一体化所需急救车辆、急救设备、急救站点建设等支出由市本级财政统筹保障。二是建成院前急救全市“一张网”在市级指挥调度系统建成之初,已经给各县(市)数据接入预留了端口,具备建设全市一张网的条件。全市“一张网”由市急救中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免费供各县(市)使用。按照分批接入、有序推进原则,推动定南、于都、信丰等县先行先试。实现全市医疗急救信息一张网接入、一个平台调度,由指挥调度系统结合属地管理、就近救援等原则向相关医院派单,彻底杜绝同一事件重复出车、争抢资源等现象。市急救中心对各县(市)医疗急救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必要时可对重大应急事件进行提级调度指挥。三是加快补齐农村工作短板建设市县乡村四级急救体系,让急救触角实现进村入户。各地结合城乡功能布局、人口规模、服务需求等因素,科学设置急救站点,重点加强农村院前急救工作,推动在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急救站,在其他乡镇卫生院探索建立急救分站,加强村卫生室医疗设备配备,发挥乡村医生在农村院前急救中的前哨作用,加快补齐城市郊区及偏远农村地区工作短板,持续扩大院前急救网络覆盖面,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呼救需求。四是优化航空医疗救护。组建全市航空救援联盟,由市急救中心牵头,全市有业务需求的医院自愿加入,实行全市航空救援资源统一招标、统一调配,所需费用由加盟医院先行预付,年底再按实际飞行量再行结算。

(三)优化急救资源配置一是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将院前急救体系相关基础设施纳入各地民生实施项目,高位统筹推进实施,在项目用地、资金争取、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适当倾斜。做好项目包装,积极争取特别国债、政府专项债等资金支持,推动市急救中心加快升级改造、扩容提质,在条件成熟时适时启动新址建设工作,并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二是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各地财政每年对医疗急救设备车辆购置、运维等费用进行专项保障(市级财政按照急救车辆购置更新经费200万元、急救、培训设备更新维修200万元,车辆运维经费200万元标准〈目前,市急救中心车辆维修费每年约70万元、油费约100万元、保险费用50万元〉;各县〈市〉按照工作实际自行测算),尤其是各县(市、区)要按照要求加强救护车辆配备,并确保负压救护车辆配比不低于40%。各县(市、区)急救车辆、急救设备注重向乡镇卫生院倾斜,并将村卫生室统筹纳入。三是加强人员队伍保障出台医护人员从事院前急救的专项激励措施,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确保其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临床一线同类人员薪酬水平,并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加强人文关怀,落实带薪休假、外出疗养等举措,探索院前从业人员退出、分流制度,确保院前急救队伍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四)提升智慧急救水平一是畅通线上急救通道参照浙江丽水做法,建设智慧急救APP,群众可直接线上呼叫,调度人员迅速锁定患者定位,线上派单至最优急救站点,急救车发车后,患者可点击急救短信或者通过“救护车定位”模块,实时查看救护车位置,解决以往电话呼救地址描述不准确、患者方言叙述不准确、救护车位置患者无感知等问题。探索车载视频监控远程质控,在急救车上按照360度全景摄像头,强化医疗安全、减少医患纠纷。二是打通部门信息孤岛积极运用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急救指挥调度系统与卫健部门、相关医院信息共享,对危急重症患者提前获取健康档案及既往病史等关键信息,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行”,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与应急管理、公安、通讯运营商等相关部门互联互通,对患者实时定位,提前介入处置重大事故或突发群体事件,提高实时决策效率和应急处置水平。三是深化智慧急救模式在各地财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若干个院前急救需求量较大的县进行试点,再有序扩大全市5G+智慧急救覆盖面。四是实施AED专项行动采取“政府购置+社会参与+公益捐赠”等多种模式,积极争取相关资金,按照AED10万人10台的配备比例,加快实现全市主要公共场所全覆盖;推动AED进乡村行动,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至少配备一台AED,为全民急救创造条件。在急救指挥调度系统下开发“AED地图”子模块,实现AED智慧化管理,群众对就近的AED设备可一键查询、直接导航。

(五)加大急救知识普及一是严格岗前培训制度建立全市院前急救培训中心,统一对全市从事院前急救的调度员、急救医生、急救护士、驾驶员一律实行岗前规范化培训,将急性胸痛、脑卒中等早期识别和救治指南等知识纳入岗前培训内容,人员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提高院前急救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强行业指导培训推动培训资源下沉基层,实现业务培训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由市急救中心通过专家授课、业务实操、互动交流等方式,定期组织各县(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人员进行线上、线下培训,提高基层急救处置水平。三是完善公众急救培训体系。定期开展AED操作使用健康科普活动,通过宣传展示、互动体验,提高社会公众的基本急救技能。探索将急救常识和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内容纳入应急救援人员、公安民警、公共交通工作人员、职业驾驶员等重点人群在岗培训。开展院前急救知识进校园,推动试点学校将急救教育纳入课程,开展中小学急救常识普及,在初三、高三学生毕业时分别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培训合格后发放合格证。推广高中生、大学生基本急救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全人群自救互救能力。探索一键呼救系统,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免费为独居老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安装急救手环等一键呼救设备(市场价200-400元不等),鼓励其他群体推广使用,实现一键呼救、精准定位,提高社会公众自救水平。四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广泛宣传急救知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引导形成正确急救需求观念,合理利用院前急救资源。培养树立、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展现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者积极健康、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表一

分中心建设费用预算表

 

序号

货物名称

型号规格、技术参数、性能配置

数量

单价(元)

金额(元)

分中心指挥调度系统(最低可运行配置)

1

数字程控交换机

服务器主机1台:CPU 应用板;
ISDN 接口-E1 PRA-T2 板;主机电源;
主机安装组件;CSTA 服务器软件证;
4路用户接口板。

1

68,000

68,000

2

数字话机

液晶汉字显示数字话机;
具有可编程功能。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数量)

2

2,000

4,000

3

CTI软件

监控并接收交换机的交换控制信号及各种状态;接收计算机系统对交换机系统的控制信号;向计算机系统发送受理、录音所需的交换信息,如主叫号码等;接收所有的120呼救电话,监控所有受理台的忙闲状态,将有效的120电话排队,并根据任务均衡算法将其发往相应的受理台;恶意电话屏蔽功能;实现Soft Phone功能(利用计算机拨打电话);记录呼救接收及分配调度的时间与结果;排队电话预警功能;
通过ACD报告统计调度员等待、受理、离席等时间。

1

20,000

20,000

4

CTI服务器

1U机架式服务器主机(E-2124/16G/1T*2 SATA/DVDRW),windows 2019。

1

12,000

12,000

5

受理坐席计算机

电脑:一机双屏受理坐席计算机,搭配一个受理坐席子系统,商用台式计算机
处理器:i5-10500,内存容量;8GB,内存类型:DDR4 2133/硬盘容量:1TB,硬盘TLC SSD/声卡:集成声卡/有线网卡:千兆以太网卡/鼠标:光电鼠标,键盘:标准键盘。预装Microsoft Windows 正版操作系统。 包含两台显示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数量)

2

7,000

14,000

6

区县级急救受理信息子系统

县级急救受理信息子系统,与市中心同一版本。包含一个调度坐席软件。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数量)

2

75,000

150,000

7

千兆三层网络交换机

千兆三层网络交换机

1

2,000

2,000

8

录音服务器

录音服务器。主机:酷睿双核2.0GHz,4G内存,1TB*2硬盘,千兆网络接口,DVD-RW,键盘、鼠标、21“液晶显示器。
配备IP数字录音软件(含10路录音许可),实现坐席话机的本地录音。

1

30,000

30,000

9

服务器机柜

标配2米高19寸,深度1100毫米,标准机柜。

1

1,600

1,600

10

系统部署

运输、安装、调试、培训

1

5,000

5,000

11

合计

 

 

 

306,600

 

 

2

急救站建设费用预算表

急救分站管理系统(根据分站数量进行选配)


货物名称

型号规格、技术参数、性能配置

数量

单价(元)

金额(元)

分站计算机

处理器:i5-10500,内存容量;8GB,内存类型:DDR4 2133/硬盘容量:1TB,硬盘类型TLC SSD/声卡:集成声卡/有线网卡:千兆以太网卡/鼠标:光电鼠标,键盘:标准键盘 。预装Microsoft Windows 正版操作系统。

每个急救站一台

1

7,000

7,000

分站打印机

黑白激光打印机

1

1,200

1,200

分站组网设备

8口交换机,分站组网,用于分站

1

1,000

1,000

分站管理软件

分站管理软件

1

53,000

53,000

插座

插座

1

100

100

线缆及配件

线缆及配件

1

500

500

车载信息终端

车载急救终端,每辆救护车需要一套,用于接收指令、回传信息、车辆定位等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数量)

1

12,500

12,500

医用平板电脑(可选)

用于填写电子病历及收费项目(如不选配,则可用手机自行安装病历APP进行填写)

1

3,000

3,000

合计

 

 

 

78,300

 


 

附件3

襄阳市院前急救一张网建成前后数据对比图

 

名称

数量

建成前

建成后

独立运行的急救中心

1

1

独立运行的急救分中心

1

7

急救站数量(个)

24

105

调度员

16

76

院前急救救护车数量

92

167

平均摘机时长

16

3

平均派车时间

分钟

5分钟

2分钟

平均出车时间

分钟

7分钟

3分钟

救护车平均到达现场时间

分钟

40分钟

城区15分钟

乡镇30分钟

急救处置率

%

80%

100%

日救治病人

141

217

 

 

附件4              他山之石:相关地市院前急救情况对比表

城市

面积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

(万)

2022GDP(亿)

行政区划

院前急救类型

主要特色做法

徐州

11258

950

8457.84

55县(市)

独立型

1.强化顶层设计,加强体系规范建设。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和规范化建设标准。2.推动数字赋能,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升级智能调度、电子病历管理、监管、数据中心四大系统。3.多元拓展创新,提升服务能力水平。推动120指挥调度系统全市一张网,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市AED地图与指挥调度系统互联互通。

襄阳

19774.41

527

5827.81

36县(市)

独立型

1.高位推动,建成全市院前急救“一张网”。纳入该市“十件民生实事”,构建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2.统一管理,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全市实行“六统一”管理,严格岗前培训,细化量化质控目标。3.创新为先,推动院前院内无缝对接。实施车载视频监控远程管理,建立院前急救信息实时传输。4.全市统筹,空中救援成为新常态。获批省航空医疗救护试点城市,建立全市空中救援联动工作机制。

宜昌

21227

401

5502.69

58县(市)

指挥型

1.互联互通,实现多级高效联动。已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调度,正在推进市县乡一张网建设,已实现呼叫电话定位。2.数据赋能,创新护航区域健康。构建宜昌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实现应急资源一站式管理、调度指挥一屏掌控、处置指令一键触达。3.以人为本,构建立体急救网络。建立“水--空”立体救援模式,实现院前院内一体化,为80岁以上老人办理生命绿卡,网格员专属对接。

九江

19084

456

4026.60

310县(市)

综合型

1.探索“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为国家卫健委“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江西省试点单位,推出报警手机定位、微信报警、百度地图“为救护车让行”、聋哑人无障碍报警等功能。2.积极打造大九江急救圈。建立市县联动的“大九江”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全市急救资源联动、急救数据共享,并辐射至周边省市。